目前,白內障囊外摘除或超聲乳化吸除后人工晶體植入術已普遍開展,術后的視力提高問題,引起患者及家屬的廣泛關注。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后人工晶體植入術,有切口?。▋H需2~3毫米)、少縫合或不縫合、傷口愈合快且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但是,有些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欠佳,于是就懷疑手術沒有成功。為此,醫(yī)患之間常常發(fā)生糾紛,甚至有患者把醫(yī)生告上法庭。在此,筆者愿意就此作些釋疑。
從照相機的鏡頭說起
眼睛猶如一架高度自動控制的照相機,晶狀體等于照相機的鏡頭,視網膜好比照相機里的感光底片。晶狀體可聚光變焦,使平行光線(5米以外)進入眼內正好聚焦于視網膜的黃斑中心凹上,人就可以看見物體。黃斑是視力最敏感的區(qū)域。由此可知,一個完整透明的“鏡頭”,一個高度敏感的“感光底片”,是視覺器官的關鍵“零件”。當然,連接視神經的視網膜上視細胞和神經纖維以及直達視中樞的神經通道完好也是不可缺少的條件。當晶狀體隨年齡增長,或外傷等原因發(fā)生混濁時,就叫白內障。白內障分老年性、外傷性、繼發(fā)性和先天性等4種常見類型。老年性白內障是老年人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若病人視力低下,影響生活質量,就應手術治療,這是該病目前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手術效果與疾病性質有關
一般來說,術后視力提高是肯定的。如果手術成功,但視力提高不理想時,往往是眼睛本身有問題,要客觀分析。老年性白內障是晶狀體老化現(xiàn)象,手術效果比較好。外傷性白內障因嬌嫩的眼球受過傷,手術效果取決于眼球受損傷的程度,這點也不難理解。繼發(fā)性白內障,是有全身疾病或其他眼病而并發(fā)白內障,諸如糖尿病、高度近視眼、青光眼等,這類白內障術后反應尤為嚴重,同時還可能伴有眼底病變存在,如視網膜出血、滲出、變性或視神經萎縮等。由于混濁的晶狀體擋住視線,眼底病變程度難以估計,術前雖可做一些視網膜電生理檢查,但因晶狀體渾濁往往影響檢查效果,故僅供臨床參考。此外,老年人視覺功能退行性改變,尤為突出的是與年齡有關的老年性黃斑變性,不僅視力隨之下降,還可能出現(xiàn)視物彎曲變形。眾所周知,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多見于老年人,當這些疾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可導致視網膜一系列病變,如血管阻塞、水腫、出血、滲出,視網膜萎縮、變性、脫離,出現(xiàn)形形色色的視覺功能障礙。這種現(xiàn)象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合,即使不做手術也可能發(fā)生,若都歸罪于手術似乎不公平。因為,手術只能把混濁不清的“鏡頭”換掉,安裝一只新的“鏡頭”,而目前對“感光底片”還不能更換。因而,這類病人看物體仍是模糊不清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白內障手術是成功的,而術后視力恢復不讓人滿意,就是由于只換“鏡頭”,而無法換“底片”。還應認識到同齡人、同樣的病情、同樣的治療,結果可能不一樣,因為個體差異很大,所以不可攀比。先天性白內障應早開刀,使眼球“享受”應有的光線刺激,這樣手術效果好。因為2~3歲是人的一生中視覺發(fā)育的敏感期,如應享有的光線刺激的“權利”被剝奪了,就會形成視覺剝奪性弱視,再手術視力也難以提高,只能抱憾終生。
此外,斜視性、屈光不正性、屈光參差性等弱視眼的白內障,術后視力提高也可能不理想。因為,在13歲以前,眼睛到大腦視覺中樞的神經通路已基本發(fā)育完善,弱視如在這時沒有得到正規(guī)的矯治,以后提高視力的希望就比較小了。術前醫(yī)生會讓病人及家屬了解這些情況。當然,病人及家屬應提供詳實的病史。